界面新聞記者 | 陳升龍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攝影記者梅納(Samuel Mena)在華盛頓白宮外點燃左手,試圖用這種極端行為來抗議美國媒體對加沙戰爭的失衡報道。他一邊高舉燃燒的左臂,一邊高喊“不與屠殺者為伍”。這一幕發生在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一周年之際。
過去一年里,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導致420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戰火還陸續蔓延到了伊朗、黎巴嫩、也門、伊拉克、敘利亞。人道主義危機持續爆發,而以色列本身也付出了沉痛代價。
作為以色列最主要的支持者,美國至少已發生4起自焚抗議事件。9月11日,45歲的納爾遜(Matt Nelson)在以色列駐波士頓領事館前自焚后死亡。他在生前的視頻中這樣說:“我們自詡為最偉大的國家,但在軍火上的支出比教育、社會福利、平權建設和保護環境都要多。”
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國土安全部隊已聯合發出警告,恐怖組織、“獨狼”極端分子可能會趁機在西方國家作亂,各類宗教、大型集會場所為高風險目標。
中東全面和平局面已漸行漸遠,一旦失控,甚至有滑向又一次世界大戰的風險。界面新聞通過回顧過去一年巴以戰爭的脈絡,以及圍繞這一熱點衍生的中東報復怪圈,來探究中東未來局勢演變的方向。
巴勒斯坦領土繼續被蠶食、被劫持的以色列人質歸期未定
巴以就像棋子。棋盤卻不是他們的。
截至2024年5月,除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少數國家之外,全世界共有144個國家/地區承認巴勒斯坦。
1947年聯合國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在歐美的支持下建立以色列國,而阿拉伯國家則抗議該決議未在規定土地上建立阿拉伯國。埃及、黎巴嫩、約旦、敘利亞等組成的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隨后兩個民族之間的對抗延宕至今。
國際社會普遍主張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并開始修建猶太人定居點。根據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約旦河西岸應逐步歸為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管理,但以色列卻在當地繼續擴建猶太人定居點。
爭端、戰斗從未結束。進入2023年后,巴以在加沙、耶路撒冷等地頻頻爆發沖突。10月7日清晨,約1000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武裝人員執行“阿克薩洪水”行動,用數千枚火箭彈擊穿了以色列南部邊境的隔離工事,造成1195人死亡,還將251人(含軍人與平民)綁架至加沙。
據《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國土報》BBC的報道解密,國防軍和情報機構的官僚主義導致以色列防線失守,留下了建國以來最沉重的創傷。情報人員在哈馬斯開始行動前一年多就獲得了該組織在伊朗協助下的詳細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大規模火箭彈打頭、摧毀邊境監控和無人機,以及采用滑翔傘入境等,但彼時軍方和情報領導層認為該方案遠遠超出了哈馬斯的能力范圍,因此未采取進一步行動。
以色列國防軍隨即對加沙展開大規模占領報復行動,時隔50年再度向哈馬斯宣戰,總理內塔尼亞胡甚至揚言要清剿哈馬斯,以解除以色列人的生存威脅。而巴勒斯坦另一支激進武裝組織“杰哈德”則宣布麾下人員加入哈馬斯。緊跟著黎巴嫩真主黨也升級對以北部的襲擾,黎以沖突也宣告爆發。
經過多方努力,在2023年11月22日開始的10天里,巴以雙方實現人道主義臨時停火,以便完成部分被扣押人員交換。這一度讓外界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不過,隨后以色列政府拒絕哈馬斯有關實現長期停火、推動加沙重建的要求,并繼續從南至北對人口密集的城市展開行動,同時也加快了沒收巴勒斯坦土地的速度,今年至少侵占了約旦河西岸23.7平方公里的土地。
以色列情報機構在隨后的精準暗殺行動中挽回了些許顏面。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以情報機構早在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后就開始部署,通過敘黎雙方的人員交流滲透進真主黨網絡,最終制造了震驚全球的黎巴嫩尋呼機爆炸和定點清除真主黨總書記納斯魯拉及其繼任者。
穩住加沙戰果之后,以色列開始抽調兵力加大了北方戰線的攻勢,在空襲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期間打死真主黨指揮官舒庫爾,以及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定點清除”了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停火談判的關鍵人物哈尼亞。兩人的死亡加劇了伊朗主導的“抵抗軸心”陣線對以色列的仇恨。而接替哈尼亞的辛瓦爾曾常年從事反以斗爭,并對停火和釋放人質擁有最終決定權。
這些負面因素都讓原本處于艱難拉鋸中的巴以停火談判又蒙上了陰影。
在巴以沖突滿一年之際,內塔尼亞胡在對國內講話中再次強調以色列所有軍事行動的目標,包括解救以方所有被扣押人員。但據目前的信息判斷,哈馬斯目前扣押的以色列人質已剩不足70人。此前以軍在加沙南部的哈馬斯地道中發現6名人質的遺體,其中3人位列在交換名單之中。原本可以生還的人質遭到處決,引發了以色列國內大規模抗議游行,人們紛紛譴責內塔尼亞胡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拋棄人質。
加沙淪為廢墟,以色列年輕人想移民
在以色列20多萬次空襲和炮擊之下,如今的加沙滿目瘡痍,留下了4000萬噸廢墟,徹底清理需要15年和耗費6.5億美元資金。另外,近42000名死者中包括平民,以及媒體、救援、醫療、維和等國際機構工作人員。據聯合國估計,加沙230萬人口中約有90%處于反復流浪的生活狀態。
而以軍則宣稱在加沙打死17000名恐怖分子,以及約200名哈馬斯指揮官員。盡管哈馬斯遭到重創,新領導人辛瓦爾生死成謎,但內塔尼亞胡鏟除該組織的豪言遠未兌現。哈馬斯人員正在加沙北部杰巴利耶地區的據點重新集結、策劃并實施下一波行動。加沙人道主義災難終結仍遙遙無期。
處于政治權力真空中的黎巴嫩已瀕臨全面戰爭,加沙悲劇在這里重演。該國四分之一國土都處于以軍空襲范圍內。過去一年以色列大規模襲擊造成2000多人死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其中30萬人逃往敘利亞,另有125萬小學生因學校被炸而無法繼續上課。
芝加哥德保羅大學的歷史學教授Tom Mockaitis表示,“失敗國家”是極端主義的溫床,敘利亞最為典型。哈馬斯和真主黨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并控制著大面積土地和議席,摧毀他們可能會導致國家崩潰。仇恨的種子早已深埋于這片土壤之中,屆時勢必有其他力量取代他們。
以色列本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國防軍公布的數據稱,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以色列方面一共有728名士兵、預備役軍人和地方安全人員死亡。其中來自真主黨的3194次襲擊行動致使以北部6萬多人逃離家園。
經濟學家們預測以色列今年的GDP增幅在1%-1.9%之間,并進一步調低明年增長預期。以色列央行在今年5月估計,到明年年底,戰爭的經濟成本將達到2500億謝克爾(約合4636億人民幣),占其GDP的12%,其中包括為北部居民提供臨時住所。
多戰線沖突將進一步給其財政帶來壓力,未來融資變得更加困難。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已將以色列的信用評級從“A+”下調至“A”,同時將評級展望維持在“負面”。
在各大經濟驅動引擎中,多年來嚴重依賴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建筑和農業接連出現勞動力短缺。外國游客和朝圣者銳減。今年上半年,旅游業收入同比下降76%。
戰爭持續時間越長,經濟重啟就會越困難。以色列《國土報》指出,不管未來結局如何,以色列在經濟上已經輸了,如果戰爭持續、財政管理不善,形勢會變得更糟。國際評級機構惠譽預測,2024年以色列預算赤字將達到GDP的7.8%,較2023年增長3.7個百分點。
而以色列社會的長期內部分裂正在深化,致命襲擊事件頻頻發生。總部位于耶路撒冷的智庫以色列民主研究所9月的民調顯示,61%的右翼猶太人支持戰爭持續;而反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民眾幾乎每周都發起游行,要求極右翼內閣與哈馬斯達成加沙停火以解救人質。極右翼“宗教猶太復國主義者黨”領導人、財長斯莫特里奇則譴責罷工行動是在戰時幫助敵人。
去年,內塔尼亞胡強行推行司法改革、削弱最高法院權力。民眾和反對派對內塔尼亞胡的不滿之聲越來越高。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執政聯盟在議會中占據多數,為保住總理之位不斷向極右翼陣營妥協。
對家園的安全和穩定被粉碎之后,以色列人對未來更為恐懼。界面新聞試圖接觸以色列年輕人或猶太人以了解他們的想法,但被告知該問題敏感,很多人不想討論。
今年7月以國內的一項民調發現,年齡在18至34歲之間的年輕人中有54%有移民傾向,他們認為自己不會比父輩們過得好。美國《國會山》就此評論到,沒有什么比年輕人希望幻滅甚至絕望更使人心灰意冷的了,他們正目睹自己的國家被指控犯下戰爭罪和種族滅絕罪,在國際上變得越來越孤立。
除了美國和以色列,猶太人還廣泛分布在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美發達國家,在當地的政治、經濟和傳媒領域影響巨大。日本、印度等亞洲大國也和以色列有牢固的經濟利益聯系。
中東和平進程停滯,影響早已外溢
尖銳的民族和宗教矛盾長期存在,使得中東成為全球最復雜和動蕩的地區之一。但地區內各大國日益重視經濟等自身利益,試圖推進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各種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如今中東局勢走到了又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
經美國政府撮合,過去5年里以色列相繼同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實現關系正常化。去年5月,隨著沙特和伊朗這對宿敵宣布恢復外交關系,一切似乎在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沙特與以色列的關系走向尤其令人期待。
但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后不久,沙特暫停了由美國推動的沙以關系正常化談判。沙特王儲小薩勒曼最近再度表明立場,強調兩國關系正常化的前提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與世界各大國均保持良好關系的沙特正在更積極地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小薩勒曼最近在演講中宣稱未來30年將屬于中東,巴林、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阿曼、約旦、埃及,甚至戰火中的黎巴嫩和伊拉克都將迎來新的機遇。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東問題專家法撒赫(Nizar Farsakh)對界面新聞表示,如果中東全面戰爭爆發,相關國家和行為主體都將付出慘痛代價,包括經濟衰退、政權更迭、社會動蕩。外溢影響則包括難民增多、全球油價飆升和市場波動加劇、通脹問題重新擺上桌面。全球資本將對本地區失去信心,旅游、航運、零售、農業和房地產受影響尤其嚴重。
中東的各種利益鏈條盤根錯節,牽一發則動全身。自去年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也門胡塞武裝不斷向以色列港口城市發起導彈和無人機襲擊、與美英發生軍事摩擦,并多次在紅海襲擊與以色列有關聯的船只。胡塞武裝的行動還波及到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地中海商業航運和軍事支援。
紅海局勢緊張,迫使船運公司尋求遠離埃及蘇伊士運河的替代航線。自2024年初以來,蘇伊士運河收入同比下降60%。蘇伊士運河是埃及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的重要來源,而該國目前仍在努力應對經濟困境。
9月6日,26歲的美國和土耳其雙重國籍活動人士艾森努爾·埃吉在約旦河西岸抗議以色列非法建定居點時中槍身亡。土耳其譴責以政府謀殺土耳其公民,總統埃爾多安近日公開指責以色列正在不惜一切代價擴大沖突,最終必將為自己的行徑付出代價。土耳其擁有北約內部僅次于美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在中東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蝴蝶效應還將傳導到另一大熱點區域。據位于阿塞拜疆巴庫的獨立中東問題專家Ruslan Suleymanov分析,俄羅斯雖然同樣不希望中東大規模戰爭爆發。此前美國重返亞太、被烏克蘭戰場分散注意力,如今需要重新投入資源來為以色列撐腰。
俄羅斯和伊朗與有著相似的地緣政治利益訴求。伊朗為俄羅斯發動烏克蘭戰爭提供大量武器援助,尤其是無人機。雙方還有敘利亞這個共同的盟友。俄羅斯在敘利亞擁有戰略利益存在,包括軍事基地以及石油和天然氣儲量。
隨著戰線拉長,巴以沖突的影響正快速向著歐美外溢。除了美國多地,巴勒斯坦的同情者們還在柏林、倫敦、巴黎、悉尼、布宜諾斯艾利斯、卡拉奇、開普敦等各大洲城市舉行游行活動,高喊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以及在加沙和黎巴嫩停火的口號。
美國逐漸消極,巴以停火遙遙無期
在以色列醞釀對伊朗報復的同時,明面上的多線作戰仍在持續。有分析認為,真主黨、胡塞武裝、伊拉克人民動員軍、敘利亞什葉派法蒂瑪旅等伊朗盟軍在各方向對以色列發起“群狼戰術”,目的就是造成以色列提前消耗防御能力。
不過,最新跡象是真主黨高層的立場已出現軟化。其二號人物納伊姆·卡西姆在最新的公開講話中罕見沒有將加沙停火與黎巴嫩的停火“打包”,且首次表現出支持黎巴嫩議長為實現停火所做的努力。而納斯魯拉本人在生前就已改變主意,同意拜登和馬克龍等人在9月底聯大期間提出的臨時停火方案。
伊朗什葉派政權視“抵抗軸心”為抗衡在阿拉伯世界占主導的遜尼派政權,以及以色列和美國的重要力量,尤其依賴真主黨。另外,鑒于沙特、卡塔爾、阿聯酋、巴林和科威特等有地區影響力的阿拉伯國家已公開表態保持中立,屆時對峙雙方可調動的地區資源受到進一步限制,更大規模的中東戰爭可能性或許在逐步降低。
盡管如此,以色列對伊朗的下一步行動目標和烈度,將直接影響中東沖突的走向。如果伊朗同樣強勢回應,勢必將推動“報復怪圈”循環下去,一旦失控,甚至有滑向又一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伊朗正在考慮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議員們強烈呼吁迅速推動核武器研發。伊斯蘭革命衛隊司令顧問賈巴里已明確數十個以色列的安全、軍事和經濟中心為下一步的目標。
分析人士預計以色列的目標可能為核項目、石油等關鍵戰略和基礎設施。但以色列前鷹派總理巴拉克在本周早些時候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與拜登一樣不支持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但以軍最終可能會象征性地瞄準這些目標,伊朗肯定也已經做好了充分的防御準備。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東問題專家法撒赫(Nizar Farsakh)則對界面新聞表示,如果以色列想要徹底摧毀伊朗核武器項目,甚至暗殺最高領袖、煽動其政權更迭,沒有美國的全力支持和參與是做不到的,因為這需要對政權的關鍵節點進行大量的精準爆破,以及廣泛的秘密協調。
作為最堅定的盟友,美國確實是唯一能讓內塔尼亞胡達成停火或至少接受臨時停火的外部力量。美國布朗大學的統計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美國政府至少向以色列提供179億美元的軍事支持,用于基本戰時采購,以及防空系統裝備。這一數字創下紀錄新高,其中包括軍事融資、武器銷售、軍事庫存和二手裝備。
而隨著11月5日美國大選日臨近,內塔尼亞胡非常清楚拜登政府已逐漸消極。后者越來越傾向于對伊朗發起進一步的經濟制裁,這才是最符合美國自身利益的選項。不論特朗普還是哈里斯,拜登的繼任者上臺后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可能會有所松動,美以關系未來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這也是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大選之前積極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
法撒赫則認為,如果未來可能地區外的國家會被卷入,中東沖突也可能發展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當務之急是美國政府強硬要求以色列管控沖突。
一個月前,以色列重新提交了加沙停火協議新提議,內塔尼亞胡堅持以軍在加沙南部與埃及交界的費城走廊駐扎,以避免未來大量建筑用品和重型設備被哈馬斯用于重建,從而再次威脅到以色列人的生存。但哈馬斯官員予以否決,要求以色列軍隊完全撤出加沙。關鍵的中間斡旋人埃及同樣反對以色列在費城走廊駐軍。
距離伊朗向以色列發射200枚導彈過去十余日,以色列方面遲遲未行動。據悉期間內塔尼亞胡政府在持續評估以方受損程度,以及雙方的防御實力對比。截至發稿,安全內閣未作出任何決定,內塔尼亞胡與拜登也未達成一致。